通过《巴比龙》和《肖申克的救赎》,解读希望与自由

分类:电影  标签:肖申克的救赎
十里桃花

2019-05-15 11:52:42 13950.028

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我都很少有重复观看的需求。因为在我看来,无论中国历史上战争的反复,朝代的频繁更换等因为文明导致的宏观原因,还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在人类繁衍中反复地从出生到死亡,从成家立业到墓冢森森等微观因素,都是些千篇一律的重复。

而一部作品,无论多么经典好看,无非都是将这些重复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去“模仿复制”,若非是有限时间里实在找不到其他作品来看,我认为都不值得去重复观看。

当然,这是如今确立下来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我轻视作品背后的其它价值以及否定工作人员的付出,更不意味着某种“正确”。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我唯一一部看过3遍以上的电影。从高中时期看第一遍,到大学之后的重复观看,我从中明白了希望与自由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对生活的判断。当然,也触类旁通的帮助我理解了宗教信仰和人生信念。

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打算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去评价电影,而是借用电影的故事框架来阐述我对“希望与自由”的理解。

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因为被误判为无期徒刑进了肖申克监狱,他不想为一个错误承担惩罚而在监狱中渡过余生。于是策划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越狱计划,期间经历了监狱犯人的性侵、狱卒的欺压,以及典狱长的迫害与利用。

在这个漫长的逃狱计划过程中,他借助狱友瑞德的信任与帮助,以及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不仅成功在狱中存活下来,还帮助狱友赢得了外出务工在天台喝啤酒的机会,帮助监狱建立了图书馆,甚至通过给典狱长做账“偷天换日”般成为了隐形富豪。

最终安迪逃狱成功,张开双臂站在臭水潭中,赤裸上身迎接倾盆大雨拥抱自由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那是二十年为希望而活的印证,那是一个人真正拥有自由后的呐喊,那是生命最崇高的力量。

当然,这是电影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在小说中就精心布局好的。所以电影中安迪逃亡的故事不仅励志而令人震撼,同时许多的细节铺垫和严丝合缝的呼应也让观众被电影完全限制思考。

可以说,《肖申克的救赎》这碗鸡汤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让人喝完后产生再来一碗的冲动。

来源:百家号 尔东飞影评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