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哪个好看

分类:电影  标签:中国机长攀登者
蜡笔小猪

2019-10-03 11:44:05 13710.019

但《攀登者》却做了类型元素的加法,在原本惊心动魄的登山故事之上,编剧还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桥段来构建人物关系。

开场的女声旁白,就预示了这样的结构,它已经隐含地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一个登山故事,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条爱情故事线似乎不够,接着还加入了一对年轻恋人的生死离合。

影片的核心冲突原本声势浩大,为国登山,国家荣誉有如万钧之力,压在这群人身上。创作者又想以爱情和理想来勾兑情感力量,但大量爱情元素的加入,搅乱了故事的驱动力:为什么登山?

冗余感,是《攀登者》最大的败笔,当观众抓不住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转变,反反复复的登山场景,就变得极其乏味。尽管几次危机应对都有国内领先的调度水准,但看到第二次、第三次风雪时,观众早已陷入了麻木和疲劳。

这不是基于艺术取向,而是在类型元素的处理上,聚焦与失衡的问题。

《中国机长》是聪明的,导演把一个成本昂贵的电影反复简化,高度聚焦于事件本身,人物为事件服务,这可能招致过度简化的批评,但最起码,它拿出了一种老老实实讲个故事的诚意。

而《攀登者》杂糅了太多商业元素,作为人物众多的群像故事,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面的失衡。影片似乎什么都想讲,但无一处讲到了深处,最终呈现为浮躁的口号式电影。

要有风,还是要有美女?

我们讨论电影时,常常会区分文艺片和商业片。不过更准确的划分应该是艺术片和类型片,前者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作品为导演艺术表达而存在,后者有商业和市场的诉求,它基于一种可移植的经典公式,就像一种不断翻新的产品。

image.png

中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核心是类型片得到了发展。

《攀登者》和《中国机长》,探险和灾难题材(无反派角色,以挑战自然和天灾为故事主轴),一种扬我国威的主旋律基调,以及,它们背后都是香港导演。这三个相似点,勾勒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来自香港的导演,成功将主旋律的正能量,注入了商业类型片中。

从2014年左右,这种变化就悄然发生了,主旋律大片瞄准了某种类型元素。

在内地,警匪类型和大多数商业类型元素一样,几乎处于空缺状态。已经集体北上的香港导演,原本有些水土不服,看家本领正无处施展,正好接下了这一棒。

从《智取威虎山》的导演徐克,《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林超贤,到2019年《救火英雄》的郭子健。

来源:南风窗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