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一条狗的使命》:探讨一次有温度的个人主义

分类:电影 影评  标签:一条狗的使命
蟹老板

2020-06-27 09:08:56 1416

艾利经历了四段不同的命运看到了消沉的伊森、狼狈的父亲、冷漠的警察、孤独的黑人女学生、整天硝烟四起的穷困家庭的潦倒。而这些人在本质上都是一类人:无法走出过去的人。伊森无法释怀橄榄球与爱情、父亲无法放下一时的失败 、警察无法走出过去的伤害、黑人女孩无法突破自我。

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写到:“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影片中的人生看似都有一件执着追寻的事,但却活成了最难看的样子。生命的意义真的不简单么?不简单的是赋予的过程,而这一动态向前的过程中如果只盯着曾经的一点缺陷,错过的可能是对于未来的热爱,正如贝利始终带着爱治愈每个主人,却从未纠结于失去伊森而是一路向前寻找。

独白二:我决定,我要养一只伊森。

在现实世界中,种种追求,反而忽略了复杂世界的简单声音。影片中当伊森救下贝利并请求父亲收留时,导演此处将狗赋予了人的感情及语言,观众不禁一笑。人养狗变成狗养人的背后隐喻的是贝利决定用它的一生来呵护它心中的“孩子”,这是它的使命。


狗做到了人却没有,伊森放弃汉娜选择自尊,那对年轻夫妇放弃贝利缓和关系,最终在各种权衡下违背了当初的诺言。

独白三:“我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伊森喜欢我,妈妈喜欢我,爸爸喜欢我,超喜欢”

影片中贝利这一处内心独白将自己的地位取决于主人喜欢,实际上也是隐喻伊森爸爸的独白,将生命意义的定义完全交给了工作的成功与外部世界的评价,最终上演了狗狗大闹晚餐的讥讽式画面,这也是为什么一次工作的失败就轻易否定父亲的自我内心。而我们始终要掌握定义自已的主动权才能爱自己,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能幸福

影片中,狗的生命状态与人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相互隐喻的关系。狗是人类的镜像自我,人在与狗的互动交往过程中,能在狗的身上对自我进行反思。《一条狗的使命》正是通过此类叙事以及表现形式来表达荧幕外的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现实世界。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有温度的个人主义探讨

我们都知道美国短暂的崛起历史,致使其文化具有多元性,许多文化根源于基督教《圣经》乃至西欧文明。而美国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及其国家文化的浓缩,自然而然充斥着主流文化之一——个人英雄主义。但究其根本,个人英雄主义首先来源于希腊古典哲学个人主义。

来源:互联网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