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现代人是如何走出精神困境,重构现实生活的

蟹老板

2020-06-24 11:06:06 1919

比如,弗朗克认为赚更多的钱,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可以去欧洲旅游,但这都没有解决艺术家对艺术成就的诉求,最终让自己沦为赚钱工具,让自己成为一个“螺丝钉”,与其他“螺丝钉”没有任何区别。人生不再需要反思,跟随大潮,随波逐流,流浪漂泊。在这个意义上,人不再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他们的工作任何人可以替代,他们住过的房子,别人进驻,人生陷入真正的无意义中。

这个概念跟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不谋而合。劳动本来是人的第一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螺丝钉的工作,只是让人觉得遭受身体或精神的摧残,结果只有在其他动物机能,比如吃、喝、生殖中,才能感到自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荡然无存。


03 重建认知,重建幸福

1. 认识内心的冲突,在更广阔的关系中,重建自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那个本我,其实就是我们内心那个小孩子,他会追求个体的舒适,遵循快乐的原则。那个超我,就好比说我们内心那个大叔或者超级警察,或者那个过于苛责的超级家长。而那个自我,实际上就是当下的、现实中的自己。

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尤其是那个内在的本我和那个超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感觉自己很纠结,感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就像艾普尔希望成为演员,现实却是更合格的家庭主妇。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在不断地去剥离那些老的、已经不能够适应的那个人格,生成新的人格,去不断地适应新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求。比如,艾普尔,一个中年母亲,更大的责任是走出只关注自我的人格,在家庭和亲子关系中建立更广阔的关系,在更广阔的关系中建立新的自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做到切换,在错误的时间生孩子,又在错误的时间要放弃安稳。

2.重新认识“亲密关系”,建立正确的家庭认知

陈海贤《亲密关系》中,指出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段从“我”到“我们”的旅程。这个过程既是对自我的限制,也是对自我的拓展。

想到亲密关系,我们很容易想到,有了固定的伴侣,就不能在随意喜欢别人,自由受到限制。艾普尔,把中年的碌碌无为,归咎到亲密关系、孩子和现实生活的束缚,好像是因为有了孩子,她的梦想才在岁月中被消磨殆尽。

来源:互联网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