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在人民日报撰文

分类:明星  标签:王源
社会温柔妹

2021-04-28 14:10:51 4390.001

/upload/temp/a6088fc695b532.jpg

作为“00后”,我出生时,彩色电影和电视剧就已经非常普及了。每每听到长辈们谈及露天看黑白电影的故事,总令我心驰神往。也许正由于此,我对黑白电影有着别样的情愫。

  我看过的黑白电影不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小兵张嘎》。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拥有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即便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依旧会被电影中传达的信仰的力量震撼。年少是他,勇敢朴实是他,爱国热血也是他。黑白影像中,嘎子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多彩又可爱可敬。

  电影开篇的长镜头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美丽的白洋淀,清波吟唱,苇白荷香,少年张嘎划桨向芦苇荡的远方驶去,极具诗意的画面留白成为故事开端。后来,在日寇“扫荡”中,嘎子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本侵略者打死,八路军侦察连连长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险,找到八路军,成为小侦察员。最终,嘎子在一场战斗中点燃了敌军炮楼,成功救出老钟叔。

  在我看来,嘎子的形象,是特别亲切的。嘎子和影片中人物的互动,带有不过时的童真童趣。和同龄人一样,他也有调皮甚至幼稚的一面。他和胖墩打赌输了,却忍不住耍赖,还堵上了胖墩家的烟囱;第一次执行任务后,他将缴获的手枪偷偷藏在鸟窝里……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我真觉得嘎子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后来慢慢体会到,他的这股劲头,源于少年的满腔爱国热血。表面上,嘎子是渴望得到一把真枪,实际上,他真正渴望的,是加入八路军、融入革命队伍。

  电影用层层递进的叙事,细腻描摹了少年嘎子丰富的内心成长。最初懵懂的他,也许并不明白革命是什么、革命为了谁,在斗争实践中,嘎子逐渐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初遇老钟叔,嘎子还是奶奶身边大大咧咧的毛头小子,老钟叔的革命经历、送给他的木枪,让他产生了“加入八路军”的想法。这是他革命理想的萌芽。而奶奶的死,深深触动了他。“加入八路军,救出老钟叔,为奶奶报仇”,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加入八路军后,嘎子逐渐将个人诉求升华为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影片最后,嘎子与八路军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取得的胜利,恰恰成了他成长成熟的最好证明。从大家口中的“嘎小子”到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少年嘎子的成长,是意志的磨练和心灵的蜕变。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