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 马思纯霍建华得多么不相爱,才会闹出这么多幺蛾子
确实是需要在影院观看才能安心感受氛围和效果的片子。彼得·杰克逊是想得很明白的一人,记得BBC的访谈中他说希望这部影片“不是给历史学家看的,而是给关心这段历史的所有观众看的”,老兵的口述和影像都是经过整理、剪辑的结果,带有鲜明的纪录片作者的主观色彩。影片一开始表现大家参军时的“向往”,觉得上前线很浪漫;后面开始对正面战场的处理时就逐渐代入了大家心理的转变。由于拍摄者不可能深入战场最深处,所以没有激战的影像,而是在一段黑屏后,用开战前和战后的惨相快速交叉剪辑,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枪炮的声音处理尤其震撼,必须在电影院体验一下。影片虽然“仅从英军视角”出发,有意思的是并没有表现出强烈民族性或者“哪一方正义”这样的说法,而是相对公正地表达了这场战争“没有意义”,而且重点在于反战,突出战争中的“个体”,这样的私人化体验和表达显得尤为生动且可贵。
3.西帕克7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首先,这不是修复,而是一种再创作。彼得·杰克逊为地狱上色,非常cult的纪录片。虽然讲述的是幸存者,但真正不再变老的,其实是那些死者。
4.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3D里再3D,静态里有动态,目中光芒,来不及有未来的人,都值得记取。
5.闵思嘉7分
影评人。
作为汇编电影而言,影像的力量真实而直接,是对历史的整合也是对影像的重生式整合。它所提供的是一种从战争内部进入战争的视角,死亡和幸存都是永生。泛化和群像式记录是优点也是缺点,刚好也是某种程度上战争的本质,它抹杀了个人,你不会记得士兵们的名字,想通过这些影像认识他们也是徒劳。
6.赛人5分
影评人。
不太清楚画外音的声源,应不是老兵们即时录制,他们大多已不健在,或已过百岁。这一点我是比较关心的,这个纪录片的剧本,特别值得深究,既像新闻报道,又像海明威和雷马克的小说。起码,为这部纪录片添加了一些主观色彩。至于附加颜色,彩色自比黑白更符合我们的视觉构成。而从画面空间来看,它是颇为封闭的,主视觉基本由战壕完成。人们在这里捕捉生命的余光,以更粗暴的快乐来抵御更为粗暴的战争。也暴露出彼得·杰克逊过往影片中对密集恐惧症所特有的隐隐的乐趣。全片其实不算特别悲天悯人,所有的反战电影,最终是要反“人”,因为战争都是由人来发动的。刚下战场,就面临遣散,就面临失业,显然是在预示下一场战争即将打响。苛求的话,细节还不够,还不够耸人听闻。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