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从文化角度侧写历史,让主旋律充满文学性

分类:电视剧  标签:觉醒年代
漫漫人生路

2021-03-09 12:58:58 14410.055

这就是陈独秀归国创办《青年杂志》的缘起。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第二卷更名为《新青年》。

经由《新青年》,剧集将对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串联起来。

远在湖南的青年毛泽东抢购杂志后,在雨中狂奔。

天津南开学校小礼堂中,周恩来也被《青年杂志》中《敬告青年》所吸引,召集同学同读共享。

上海街头,陈延年、陈乔年向路人吆喝售卖新出刊的杂志……

《觉醒青年》将“中国往何处去”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从思想、文化视角展开讲述,极大软化了重大题材的严肃与刻板。

以《新青年》杂志为基本叙事线索,有效串联起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和重要参与者李大钊从相识、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

也勾勒出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

每一个历史人物对“中国往何处去”的思考不同,他们的政治理念不同,自然地,他们之间就会各种各样的分歧、争论甚至是冲突。

因此,《觉醒年代》的戏剧性和可看性很强。

比如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复古派辜鸿铭就很不服,与陈独秀进行battle。

后来陈独秀请来自由派的胡适到北大任教授,辜鸿铭也不服,与胡适再次展开battle。

而陈独秀与李大钊也因为政治理念不同,展开过多次battle。

比如陈独秀坚持他二十年不谈政治的理念,他认为当下的中国民智未开,根本不是谈政治的时候。

李大钊并不这么认为,希望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他认为应该发动群众,身先士卒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

俩人的理念分歧,也为他们之后不同的历史走向埋下伏笔。

《觉醒年代》由此给观众提供了一次集中回眸那群鲜活历史人物的契机。

在人物刻画上,《觉醒年代》体现出的核心特征是:把每一个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